這是我與氣候活動家反覆討論的一個問題,他們說「你們必須現在就這樣做」,而我說「我仍然需要多數的支持」。
接著叨叨絮絮地說了林靜儀的新聞催出了多少聲量、製造出了多少連動,說網路上對比顏寬恆只有多少多少的互動,並直指光這些數據來分析,就能斷言顏寬恆會慘輸,而民進黨會「贏回正義」。正義不但沒有回來,破事還在延續
有個網路媒體寫了一篇文章,大意是說林靜儀出征中二選區是有勝算的,因為反罷免一戰,民進黨催出了七萬多的「空氣票」,所以在這基礎上徵召林靜儀有勝算。今天你每爆出一個體育協會相關的破事,就代表你的《國民體育法》是修假的,就代表你當初的承諾都是空口說白話,也證明蔡英文真的管不到還空口開支票。若真要認真談數據,應該認真分析對手的支持者年齡,人家有許多長輩的支持,很多長輩都不使用網路,你單講網路有幾則幾則然後就說林靜儀有勝算,不但是瞧不起大數據,更是空口說白話。結果呢?最後還不是完美的詮釋「萬人響應一人到場」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所以我對這種網路的吹噓文章深深不以為然,我希望民進黨好好的放下口號多做實事,不要整天用口號糊弄人民,今天你每指控一個人是「中共同路人」,就等於你的《反滲透法》是修假的,要不就是你執法無能,行政無力。
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則新聞,是三立報導顏清標欠人家多少錢不還,然後又報導顏清標在地方的勢力多龐大,看到這些我就深感疑惑,更深深覺得這個政府無能到了極點。正義不但沒有回來,破事還在延續。「竹枝詞」原稱「竹枝」,本為流行於巴、渝、楚地之民間歌謠,並非指詩歌形式。
變風變雅風謠體,吟出千年萬首詩。歷代論者對於竹枝詞之文體屬性,往往存在認知差異。其實早在杜甫詩中即已提及「竹枝歌」。」 所謂「竹枝歌未好」,似指此歌之俚俗,未足以此多作留連。
」 這個說法已是學界共識。竹枝歌未好,畫舸莫遲回。
也有人認為竹枝詞亦非「歌謠」,否則其句式應更為自由開放,然而現存竹枝詞,卻絕大多數是七言四句形式。屈原收淚夜,蘇武斷腸時。按白居易詩如此描述其聆曲感受:「幽咽新蘆管,淒涼古竹枝。唐宋之後,較少二句體,七言四句成為書寫定式。
當竹枝詞從「專名」變為「通稱」,由口頭傳唱、變成文人書寫,竹枝詞無論內容及形式發展,均呈現多樣發展。粗豪嫌觱篥,細妙勝參差。」正道出劉禹錫在竹枝詞發展上的地位。何言胡越異,聞此一同悲。
這種民間歌謠原義,可由皇甫松六首〈竹枝〉略窺端倪。中唐詩人劉禹錫為「竹枝詞」發展過程的靈魂人物。
雖然如此,以寫實筆法,書寫山川人物、百業民情、歲時風俗,則本質上並無太大改變。這種分區收集方式,類似上古「采詩以觀民風」之精神,可以完整集中呈現在地風情,無疑是紀錄各地風土的寶庫。
其演奏水準和演唱技巧也有提升。雲水巴南客,風沙隴上兒。據劉怡伶之考析,現存竹枝詞無論是近體詩、樂府詩或詞的形式,或以圩丁詞、櫂歌、漁唱、欸乃、舫歌、市景詞、雜事詩定名,均已納入竹枝詞,如此,則無「詩體混淆」之虞何言胡越異,聞此一同悲。丘良任《竹枝詞紀事》謂:「夔女巴童唱竹枝,劉公按曲譜新詞。前輩學者雷夢水、潘超、孫中銓、鐘山等編《中華竹枝詞》六卷,(北京古籍出版社,1997年12月),在編選之前,已注意分地、分區的需要。
尤其新的事物、新名的相、新觀念、新民情進入竹枝詞。第六卷則收錄了台港澳、其他地區、附錄海外竹枝詞。
對此一問題,應自竹枝詞的源頭論起。此外,不論是「在地人」的「在地書寫」或「非在地人」的「在地書寫」,均視為瑰寶。
竹枝歌未好,畫舸莫遲回。竹枝詞在文類混淆方面,晚近學者已經作了一些釐清,值得參酌。
按皇甫松(生卒年不詳-約西元859年在世),為皇甫湜之子,自稱檀欒子,生活年代應在晚唐。」 這個說法已是學界共識。有「竹枝」「女兒」之和聲,由此可知「竹枝」立名由來。變風變雅風謠體,吟出千年萬首詩。
文:李建崑 壹、由民歌俚曲到風土載體 在中國傳統文學領域,竹枝詞由俚俗的民間歌謠,雅化為書寫風土的詩歌載體,千餘年來這種能歌、能舞、可記述的作品,普受關注與喜愛。然而根據後唐・馮贄《雲仙散錄》所記:「張旭醉後唱竹枝曲,反復必至九回乃已。
第五卷包括川、黔、滇、藏、陝、甘、青、新等地。總體而言,竹枝詞本為民間歌謠形式,受到文人注意時,又多表現邊地風情,於是有「蠻俗」、「夷歌」、「俚詞」、「其聲傖獰」之評。
猿鳥千崖窄,江湖萬里開。歷代論者對於竹枝詞之文體屬性,往往存在認知差異。
雲水巴南客,風沙隴上兒。然而早於劉禹錫70年之顧況,已有類似作品 ,只是未曾以「竹枝」為題名。貳、由風土書寫到文化認同 歷考唐以來竹枝詞作者,無不以充滿感性態度紀錄各地風土,此種寫作態度實即表徵詩人對在地文化與生活方式之欣賞與認同。劉禹錫、白居易借用傳統竹枝體自造新詞,以平易自然的風格,影響文人創作。
不但有一般庶民的吟唱,甚至出現專業歌手「巴娘」、「竹枝娘」進行職業演出。似臨猿峽唱,疑在雁門吹。
「竹枝詞」原稱「竹枝」,本為流行於巴、渝、楚地之民間歌謠,並非指詩歌形式。這種分區收集方式,類似上古「采詩以觀民風」之精神,可以完整集中呈現在地風情,無疑是紀錄各地風土的寶庫。
」 所謂「竹枝歌未好」,似指此歌之俚俗,未足以此多作留連。第三卷包括浙、皖、閩、贛四省。